国内外杂技皆有悠久的历史,有辉煌灿烂的杂技文化;同时作为当代艺术产业、文旅发展的排头兵,借助时代的东风,中国杂技深挖“两创”的思想精髓,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艺术奇观。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杂技艺术表演团体,同时也是最早提出中国“新杂艺”概念的艺术团,中国杂技团历来重视对传统杂技的当代转化和对西方“新马戏”的积极借鉴。2023年,继“崇礼大马戏”的暑期项目取得良好成效后,中国杂技团又推出了崇礼大马戏的冬季节目《冰雪之上》,于2023年年底首演以来,充分展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传统艺术的当代阐释,探索杂技文旅及“商旅文”融合的有效方式。
中国杂技剧场作为文艺、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媒介与形式,文明互鉴思想指引着东西方杂技的交流互渗。东西方杂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孕育下,在不同民族演员的演绎下,形成了判然有别的艺术风格。西方马戏强调轻松、欢快的现场气氛和瑰丽、宏大的舞台美术,张扬而热烈;中国杂技重视杂技奇观视听效果,看重“杂技性”炫技、高难技术的精益求精,以及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中国情感传达,奔放自由,又含蓄内敛。中国杂技团多年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走文明互鉴之路,创演了多部极具商演价值的优秀杂技剧目《北京,北京》《TOUCH——奇遇之旅》等,积极吸取西方新马戏营造沉浸式舞台的优势,专注打造“马戏秀场”;同时保留中国杂技的民族品质,强调技巧和民族元素,显示了中国杂技的包容开放、自信自强。小丑、爵士舞等马戏因素和皮条、空竹、武术等杂技的节目类型在《冰雪之上》的舞台交替出现,呈现中西杂技剧场的综合视听盛宴。
传统杂技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民族艺术的活态传承之路。用传统杂技讲述当代故事,是《冰雪之上》节目对杂技的新诠释。节目在河北崇礼上演,冰雪是主要的表现内容,杂技作为展示身体奇观的艺术,同时展示了人类直面冰雪严寒的勇气和征服大自然的极致力量。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存压力,有时比自然界的严寒更为残酷,但人们仍然心存希望,有积极的奋斗热情。机器人抖空竹、车技和马戏的精彩演绎,都在表明当代人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自古以来,中国杂技自带流量,杂技剧场成为文旅产业的重头戏、排头兵。《冰雪之上》作为杂技剧场,也是对当代杂技的融合发展的一次创新与探索。中国杂技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杂技剧、新马戏(新杂技、新杂艺、泛马戏、马戏剧)的探索,在文化与艺术呈现上不同于重传统叙事特点的戏剧创作理念,更重视“剧场性”实现。
杂技剧场《冰雪之上》不是一个传统的马戏秀,而是融注着编创者审美创意与剧场营销的杂技剧场,有着时代关注、多元跨界舞台组合及舞美创意的内省性,特别结合冰雪地域及驻场剧场的表现元素,彰显了杂技节目内涵与《冰雪之上》主题之间的展示关系。冰雪之“上”的生命哲理思考,舞美、服装、动作和节目类型衬托起冰雪人生境遇与“超越其上”积极探索的人生主题。一开始从“大飞轮”“环球飞车”中的圈中惊险起伏,经过地圈、车技等的自由穿越,再到最后“马戏”的飞奔向前,彰显了人生积极向上的艺术观照,给予了杂技剧场从杂技性炫技、奇观视觉到剧场跨界化、时代化、时尚化的视听沉浸,服装秀、小丑的转场巧妙串联与观众情绪、作品内涵的相互映照,形成了“戏剧”的表现张力和主题叙事。显然,杂技剧场《冰雪之上》,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马戏秀(世界马戏),也不是西方“新马戏”的中国剧场版,而是融合中国审美、中国价值观照的杂技奇观。中国杂技剧场成为当代剧场艺术中颇具国内外商演价值的演出场域,对地方文旅与文化“走出去”传播,意义非凡。
中国杂技剧场,不是传统演出形式上简单地在剧场表演杂技,或者杂技+马戏大篷的演出,也不是完全照搬“世界大马戏”“新马戏”的审美创意和剧场营销,而是在对传统杂技节目的合宜挪用、组合中,强烈地渗透中国情感与东方审美意蕴的一种新的剧场表现和媒介形式。它与地方文旅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了艺术化、社会性的中国文化传播优势。在我们的理解中,中国杂技剧场这一概念,既包括2004年诞生的《天鹅湖》等杂技剧作品,也包括传统杂技主题晚会(秀)在新世纪积极有效融合西方新马戏、后剧场的创作理念而形成的剧场艺术形式,是崭新的当代杂技剧场的多元融合与形式创新。
杂技剧场《冰雪之上》追求以“冰雪”的地方性、时代性为创作亮点,有效地融合了杂技助力地方经济及文化传播,展示了“商旅文”的有机融合。在展示了从内涵到形式的国际演艺元素及国际化追求的同时,它也自然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性、地方性的鲜明特征。其文化呈现、艺术审美的中国题材、中国元素,深深烙上了异于西方世界的中国式情感、中国式哲理,形成了文化与审美双重维度的“中国性”特点。
用杂技文旅激活当代艺术产业,发展“后冬奥”经济,“崇礼大马戏”是中国杂技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冰雪经济”和“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重要指示,积极探索“杂技+旅游+文化传播”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激活了北京毗邻地区的崇礼在冬奥会结束后的暂时沉寂,解决了赛后各种地方资源的利用问题,形成了又一极具地方性、商业性特色的文旅资源。这一尝试值得期待。
(董迎春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艳秋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23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