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光明时评】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时间:2025年01月06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梓彦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更有助于探寻文化发展与数字技术之间的融通点,更好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过程中,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为科技提供价值引领、创新资源和审美体验。文化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丰富智慧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无限灵感,从而提升科技的适应性、普惠性,更好回应民众需求。同时,科技发展不仅有利于助推文化产品形成新的表现形式和产业形态,而且可以让传统文化产品形成新型呈现方式和更多衍生产品,进而使其更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判断。这对传统文化“两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走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之路,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让两者由“相加”到“相融”,共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科技支撑,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文化发展赋能,可以从更广维度打破时空界限,让文化场馆“动起来”、非遗“热起来”、文物“活起来”。此外,数字出版、数字演艺等新型传播方式也不断涌现,给观众带来更为便捷、时尚、全方位的视听体验,极大地丰富了公众的文娱生活;动漫游戏、网络音乐、数字文创等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层出不穷,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产品的形态与业态,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多有益探索。比如,《黑神话:悟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游戏空间”里的另一种传承与表达。游戏动画里许多武术技能充分融合科技元素与传统文化符号,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提升了文化原创作品的生命力。

  科技赋能,为文艺创作增添了生命力。通过融入科技元素等创新形式,文艺创作活力得到激发、艺术精髓得以赓续相传。文艺创作是文艺工作者智慧的结晶,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紧密相连。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持,为其创作、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让参与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更为充分的挖掘与体现。比如,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晚会上的一支舞蹈《龙门金刚》,借助现代科技AR技术,在展示龙门乐伎和飞天的同时,塑造了龙门金刚大力士的艺术形象,展现金刚精神与力量的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遗产、精神焕发出新的青春魅力。又如,浙江卫视2025年跨年晚会歌曲《炽心》,通过裸眼3D、虚拟转播等技术,将吉祥鸟绕飞舞台的画面进行了形象化再现,给观众带来奇妙的视听体验。

  文化为科技铸魂,科技为文化添彩。利用高科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对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进行深入挖掘、整体梳理及系统研究,传承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要积极通过融入科技元素,让文化产品多点开花,努力创造更多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活”起来,更能“火”起来,充分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共同描绘新时代美好文化图景。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